图书介绍
本书是一本关于西域文化的历史随笔集。共收入《西域何处》《一把钥匙》《两把木楔》《李陵别苏武歌》《出塞的挽歌》《她从未见识过骡子》《琵琶怨》等15篇文章。文章从张骞凿空开始,以时为序,以历史文化大散文的写作手法,力图再现历史,谱写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人物小传。在丝绸之路的繁荣兴衰中,张骞、苏武、班超、玄奘、文成公主等许多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伟大人物,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和滋养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他们因为探寻西行之路而在历史长河中大放异彩,余音绕梁。
作者简介:
作者杨逍,本名杨来江,生于20世纪80年代,甘肃张家川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获首届山东文学奖,第二届林语堂散文奖,第五届、第八届黄河文学奖,第二届红豆文学奖,第二届麦积山文艺奖,第二十六届梁斌文学奖,第九届华语原创文学奖等多种奖项。出版有《天黑请回家》等作品。
精彩试读
西域何处
但凡说起西域,人们都会想起草泽大漠、长河落日、戈壁风尘等令人敬畏的自然景象,因而西域在国人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语境里,向来都是可望不可即的神秘之地,甚至最初的西域三十六国,也是异邦、夷狄之众,想起就令人不安——他们注定是要与大汉文化,中原文明相对峙、相攻击的乌合之众。所以,通往西域的路,便自然成为一条心理障碍上的不归路,每一个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挑战性人物的出现,势必都带有悲凉悲壮的英雄色彩,他们一开始,就给自己的内心注满了孤独和舍生取义的忠义人格。
所谓的忠义人格,往往包含着被逼无奈或是头脑发热一类的瞬间冲动,但更多的时候,应该还是文化精神的力量,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历经磨难之后的追求和固守,是以金戈铁马为名,为万民谋福的鼓动性的创新。同时,这也是国人最易接受的英雄类型。也正因为这样,这类英雄往往容易被民间不识真相的人口耳相传,按照他们个人的喜好对英雄事迹进行宏观改造,历史的真相便逐步脱离最初的模样,乃至最终出现夸张的底层叙述结构,而真的事实,则只能停留在成堆的史料里被淹没,除非是热衷于研究的文人雅士才能得以分辨,但这种分辨在几千年后就有了高处不胜寒的薄凉——很少有人愿意接受逼近历史真相的那种并不惊险的故事内核。
毋庸置疑,这类英雄中影响最大的人应该是大唐高僧玄奘了。一部无与伦比的 《西游记》 让他万众瞩目。这不但是文学的力量,也是底层民众的渴望,归结起来,还是中国文明必然需要的一个标杆。这个标杆树立起来,就把国人一直向西的勇敢和意志构筑在一个无可超越的顶峰,使得西域在人的想当然中并不那么空远,并不那么艰险。
公元 629 年,接近而立之年的河南偃师人陈袆,因自幼遁入佛门,又少小聪慧,年纪轻轻便能以德礼服人,受大唐达官显贵的敬重和尊崇,至于皇帝李世民是否认他做了御弟,并不重要,但我们能够想象到的是,在佛教备受推崇的彼时,以李世民的贤能,他与这个少时得道的高僧之间一定有着非同常人的联系和相互欣赏,不然就不会有太宗两度劝其弃道辅政的渴求,也不会因为爱惜他而拒绝他西行求法,但尽管如此,这个法号为玄奘的年轻高僧,起码具备了比别人优越的四个条件,作为他西行路上获得成功的筹码。首先是年富力强,多年的修行,使他有强健的体魄,才有了走完五万里的信心;其次便是他有一颗孤独的心,一个如此年轻便找不到对手的高手,注定要向更远更高的天空跋涉,这是所有高手的精神需求,是他们的本能;再次,作为大唐皇帝器重的人才,纵然是“冒越宪章,私往天竺”,也不会被朝廷治罪,因而大唐的政府对他的私行还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不排除各地官员以礼相待的尊贵局面,即使玄奘以僧人的素朴不愿接受朝廷的援助,但所到之处的寺院,也不可能让这位高僧受苦受累,白马干粮一定是备足了的;第四,以当时大唐国力的昌盛,周边诸个小国也绝不敢轻易为难一个从天朝出来的高僧,况且,那时候,有道高僧处处受人敬仰。如此说来,玄奘所受的苦便要大打折扣了,并不是小说中描述的九九八十一难。他一路西行,受苦受难肯定在所难免,但他带着大唐万千信众的顶礼膜拜一路西去,内心注定富足高远, 巨大的责任感往往会消解肉体上的苦难。
(节选自《遥望西域:丝路上的骑士风骨与背影》)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