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大宋梦华:宋朝的开明与风雅》以开明与风雅为切入点,论述宋朝的衣食住行和思想文化,从宋朝简洁朴素的服饰风潮、精致优雅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的娱乐生活、书籍印刷的演变过程、科举制度的利弊与革新、旅游业和宋朝百姓的爱好,以及节气习俗等方面,力图给出一个立体可感的宋朝,还原那个思想开明、文化繁荣的时代。
序
在我的读书生涯里,最早接触的历史读物是柏杨先生的《中国人史纲》,隐约记得那时大概十七八岁的样子,阅毕此书,眼前一亮,原来历史可以这么写!
接触朝代史时,最早的应是宋朝的历史,启蒙读物是蔡东藩先生的《宋史演义》,加上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以及《水浒传》等作品的渲染,一度对宋史十分着迷。
后来从事写作,连我自己都没有想到,在专职创作的十余年间,竟无一字涉及宋朝的历史,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连自己也颇为震惊,为什么你一度迷恋于宋,真正走上写作道路后,却对其不屑一顾?
这当然是玩笑话,宋朝断非让人不屑一顾的朝代,只是专职写作颇耗心神,在几年甚至十几年时间内,只能专注于一头,如果想多头兼顾,到头来可能反会一事无成,因此,在过年的几年间,我连续写了几本明朝的书,无暇旁顾。及至去年,由于创作《衙探》一书,此小说的时代背景为北宋末年,一股熟悉的味道扑面而来,少年时期读宋朝历史的感觉亦袭上心间,所以在写完《衙探》之后,随即产生了写此书的念头。
这几乎是一种下意识的决定,似乎是一件非做不可之事。
纵观北宋,名臣辈出,各种思想、学潮兴起,教人目不暇接,其中由范仲淹发起的“庆历新政”,以及由“庆历新政”而带来的“庆历兴学”,由王安石发起的“熙宁变法”,以及由此而来的“熙宁兴学”等,使之宋朝在思想、学术、教育等方面,犹如涌起一股春潮,迅速袭遍全国,令人耳目一新。
具体到教育和科举的改革中,宋朝发明的诸如“糊名”、“弥封”等制度,在今天依然不过时,在教育上提出了以科考为次、教育为重的理念,提倡学生不读死书,在这种理念的倡导下,民间的学校快速得以普遍,同时又出现了书院这样开放式的高等学府,书院里听课的不只有本院的学生,还有很多慕名而来的站在教室外走廊里的旁听生。
朱熹正是从书院里走出来的高级知识份子,由于讲课的风格独树一帜,往往旁征博引,滔滔不绝,使之名声大噪,朱程理学甚至奠定了明清两朝的文明、礼仪的基础。
这无一不在彰显着宋朝文化之盛。然而,文化的兴盛,思想的迸发,思潮的碰撞,需要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即开明。
此外,以范仲淹变法为开端,新法和旧法派之争,拉开了宋朝改革的步伐,从宋朝改革的很多思想中不难看出,有现代社会的影子。
以此为前提,本书试图以开明与风雅为切入点,去论述宋朝的衣食住行和思想文化,通过朝野内外之人的言行举止,述说这个开明、自信,朴素、风雅的时代。
本书的观点是,开明、自信和朴素、风雅是相对的因果关系,无论是个体还是国家,唯开明、自信,心中方才会有底气,形成一种特殊的朴素和风雅的时代底色,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宋朝就是这么一个充满了书香气息的朴素而风雅的时代。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