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推荐阅读丨《现代作家见闻录》,讲述众多名家独特风采与人格魅力

2022-04-29 10:42 中影音像出版发行有限责任公司

日前,经过近一个月线上的激烈角逐和评委严格评选,中影音像出版发行有限责任公司三名作家入选第八届当当影响力作家。

多年来,中影音像出版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始终努力坚持涵养作者资源,积极寻求最新作品。经过多年的经营和积累,集团与众多全国知名作者建立了密切联系。此外,集团还积极培育和扶持重庆本地作者,出资设立了“巴山夜雨原创文学作品出版基金”,扶持、培养重庆原创文学人才和壮大重庆本土优秀文学创作队伍,鼓励支持本土优秀长篇小说和纪实文学的出版。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现代作家见闻录》,就是讲述的编辑和作家的故事。

内容简介:

本书记录了作者杨希之在数十年的编辑工作中,特别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文学书系》《中国解放区文学书系》《世界反法西斯文学书系》等大型丛书的编辑过程中,与众多中国现代作家发生的故事。

作为回顾与总结,他以朴实平易的文字,讲述了自己与刘白羽、臧克家、秦牧、曹禺、钟敬文等现代名家的往来经历。通过作者的娓娓讲述,不仅能让读者了解他们隐藏于作品之后的独特风采与人格魅力,从而更好地知其人、读其书,对中国当代文学有更深刻全面的了解,同时,编辑工作从业者也能从中得到工作的启示,对编辑工作有更深刻的认识。

精彩试读

后  记

(节选)

我的这本小书原来打算取名为《我眼里的中国现代作家》。后来,我考虑再三,觉得这个书名显得主观性较强,势必增加更多的思考和分析,这样一来就可能会带上我过多的主观痕迹,使我描写的作家的本来面目和特点显得更加模糊,甚至出现走样而不真实。这是我不愿意看到的的结果。于是,我的这本小书就取名为《现代作家见闻录》,意思就是把我与老作家们的交往中的见闻、印象比较客观地记录下来(当然也不可能完全避免主观),尽可能地保持老作家本来的面目和特点,以供读者参考和研究者选择使用。

我写这本小书的原因和我的学业有关,也与我从事的工作有关。我在四川大学攻读研究生的时候所选的专业就是中国现代文学(鲁迅方向)。我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兴趣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为了应付考试和完成毕业论文,我不得不多读一些中国现代文学的作品。渐渐地,我对一些中国现代作家感到了兴趣,为我写这本小书埋下了伏笔。

1985年6月,我研究生毕业,选择到重庆出版社从事文艺图书的编辑工作,并把它作为了我此后一生的职业。1986年10月,重庆出版社总编辑沈世鸣在北京很多老同志的建议、支持、督促下产生了出版一套大后方文学丛书的想法。她找我谈话说:“我们出版社准备出版一套大后方文学丛书。你是学中国现代文学的,专业比较对口,我想抽你出来参加大后方文学丛书的编辑工作,你愿不愿意?”我本来对现代文学就有一些兴趣,所以,就愉快地答应了。

1986年10月18日,沈世鸣总编辑和我一起到乐山参加了一个讨论会,目的是与四川社科院的同志讨论一下编纂大后方文学丛书的事情。可是,四川社科院的同志提出的方案比较庞大,书名大概叫“大后方资料研究丛书”,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文学、艺术,等等,文学只是丛书的一部分。我们社当时编辑力量还不是很雄厚,经济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所以,我们没有接受他们的方案。回重庆以后,我们又走访了西南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学院、重庆作家协会、重庆图书馆等单位,得到了专家学者们的支持。1986年末,重庆出版社党组开会,决定拿出100万元支持《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文学书系》的出版。当时,提供给社党组讨论的方案就是我拟的初步方案。在这个方案中,书系的规模还只有8编16卷,约400万字(以后才慢慢扩展到了10编20卷,1200万字)。虽然书系最初的规模并不像一套大书,但书系的出版工作终于就要正式起步了。

正是因为有了《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文学书系》,以及后来的《中国解放区文学书系》和《世界反法西斯文学书系》(统称“三大书系”),我才有机会见到那么多的现代老作家,也才有机会写出这本小书。

我能见到老作家,并与之产生交流的情况主要有七次。

总的说,通过以上七次较大范围的接触,再加上一些个别的拜访(如两次访问艾芜,几次见到陈涌、林默涵、刘白羽等),我先后见到了六七十位现代作家。对这些老作家,有的印象很深,有的则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因此,我在选择所要描写的作家时,大多选择印象比较深一点的。而对那些见过一两次而印象不多的作家只好采取避而不写的办法。我没有撰写的他们,不是不尊重他们,更不是认为他们不值得写,而是因为我印象不深,怕写出来不真实,或者敷衍塞责,胡乱写几笔,从而造成了不尊重。

需要说明的是,我把我的见闻写在这本小书里,一是对我的那段工作的回忆和记录,敝帚自珍,我实在舍不得这些资料白白地流失;二是我曾经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者和爱好者,知道这些资料有它自己的价值,我把它真实地不加篡改地整理出来,对那些研究中国现代作家的学子来说还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的,因为这些记忆或记录反映了作家的一些方面,可以为研究者全面了解和认识这一位作家提供参考或佐证。

还需要说明的是,我写每位现代作家时往往会或多或少地采录一点作家的生平插在我的文章中,主要目的是想让读者更多地认识作家的全貌,从而获得更多的现代文学的知识。在选用这些生平材料时,我也会做一些文字上的处理,使之尽量与全文的文气保持一致,并且尽量少选用一些这类材料,以更多地彰显自己的叙事内容和文字风格。

至于文章排列的顺序,我是尽量按作家的类别来排列。比如,最前面是“三大书系”的总主编和总顾问,然后是诗人、小说家,接着是散文家、剧作家、报告文学家、民间文艺学家、文艺理论家等。然而,由于这些老作家往往并不是只创作一种体裁的作品,有的既是小说家,又是散文家,如刘白羽、魏巍、碧野等;有的主要是诗人,同时又写一些散文或剧本,如绿原、方敬、阮章竞等,因此,以上的划分和顺序只能是相对的。而且有的时候,我为了照顾地区作家的相对集中,把一些同地区的作家排列在了一起,比如广州的作家。这样虽然在体裁类别上有不如人意之处,但在地区上又更完整一些。这样的排列纯属我个人的考虑,没有科学的根据,有不当之处,敬请见谅。

最后,我也知道,我这本小书能够写成和出版,离不开老作家们的热情帮助,离不开单位领导和同事们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家人的鼓励和关爱,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当然,在写作的过程中,由于我的文字水平不高,记录也不可能非常准确,甚至有时难免会出现一些疏漏,所以,书中必然会有一些谬误,敬请读者和专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