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推荐阅读丨《忠诚与背叛》,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红岩......

2022-03-24 14:38 中影音像出版发行有限责任公司

这,不是小说......这是一部真实的“红岩”故事。

该书中许多内容尚属第一次公开,珍档解密,重写红岩。

忠诚与背叛——每个革命者和共产党人都无法回避的选择。

《红岩》之后,又一部记录特殊时期里“人”的作品。

推荐阅读

内容简介:

珍档解密,著名作家何建明和“红岩”文化研究专家厉华联袂重写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红岩。全书通过大量新解密的史料及历史细节、幸存下来的革命者及其后代的采访、数十幅珍贵图片,极真实、极丰富地再现“11· 27”大屠杀“血染红岩”的惨景,揭秘革命志士成功“越狱”白公馆的真相。通过革命者内部叛徒们“背叛的代价”,富有的家庭出身的革命者和特务内部的“另一种背叛”的历史解读和当下思考等,建构起“忠诚”与“背叛”交织的故事和复杂人性。

作者简介

何建明:著名作家,曾多次获得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包括鲁迅文学奖、正泰杯报告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代表作有《共和国告急》《落泪是金》《中国高考报告》《国色重庆》等。

厉华:“红岩”文化研究专家。享受获国务院特殊专家津贴、获文化部优秀专家奖,荣获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先进工作者称号;全国首批宣传文化经营管理四个一批人才。

精彩试读

《红岩》作者罗广斌写下字字千钧的“狱中秘密报告”成我党罕见文献

(节选)

“11·27”大屠杀和重庆地下党如此惨痛的教训,曾是狱中共产党员们思考最多、最深的问题,这也是“江姐”等共产党员在牺牲之前最想向组织反映的问题。为此,他们经过了漫长而周密的思考与准备后,认为当时最有可能出狱的罗广斌可以代他们完成这一用“血的教训”换来的使命,因而他们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通过各种途径,最终形成了凝结集体智慧的一份“向党汇报”的宝贵材料——这就是罗广斌在创作《红岩》之前、于1949年12月就向党组织秘密上交的这份题为《关于重庆组织破坏经过和狱中情形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这一极其宝贵的报告,是我党罕见的重要文献,因为它是那些在敌人监狱里的共产党人对自己的组织内部所出现的问题的思考和反省。虽然它真正让我们了解它基本内容的时间才仅仅几年,然而在笔者看来,它的价值其实远比《红岩》小说要重要得多。

罗广斌出狱后便压抑住内心的悲痛,开始进行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这就是那些已经牺牲了的狱中同志们嘱托他代向党组织提交的这份《报告》。

“老罗出狱后没多久,就把自己关在家里,整天不出门,一直埋头在写材料,至于写什么我们家里没有一个人知道,他也从来没有告诉过谁……”2009年3月,笔者登门采访罗广斌的夫人时,老人亲口对我这样说,并补充道:“连跟他一起写《红岩》的人也没听他说过这个《报告》的事。”

罗广斌知道这是一份异乎寻常的《报告》,是党内极端重要的事,所以除了向党组织报告外,不可以向任何人包括自己的亲人透露一点点儿内容。这是组织纪律,也是烈士们的另一种生命,需要对其异常地尊重和保护,所以直到死,他也没有向除了党组织以外的任何人透露他所完成的这项神圣的任务。

《报告》全文约两万字,共有七个部分,分别为:第一部分“案情发展”、第二部分“叛徒群像”、第三部分“狱中情形”、第四部分“脱险人物——白公馆”……第七部分“狱中意见”。

《报告》里到底写了些什么,现在已经可以公布了。

现在当我们可以拿出《报告》中的“第七部分”中的核心内容——现今常被称作“狱中八条”,这“狱中八条”的主要内容是:

一、防止领导成员的腐化;二、加强党内教育和实际斗争锻炼;三、不要理想主义,对上级也不要迷信;四、注意路线问题,不要从右跳到左;五、切勿轻视敌人;六、注意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经济、恋爱和生活作风问题;七、严格整党整风;八、严惩叛徒、特务。

这是革命先烈用血和泪凝结的嘱托,也是那些对党最忠诚的战士们在生命最后一刻向自己的组织和同志们发出的生命呐喊。

 

王朴母亲84岁入党:“解放道路上第一个最重要的老师是我的儿子”

(节选)

1986年11月27日——重庆一年一度的“11·27”大屠杀纪念日,在某地举行的一次隆重的革命烈士纪念会上,一位满头白发的伟大母亲颤颤巍巍地走向台上,突然她使出全身力气,用洪钟般的声音,对千百人深情地说道:

我,一个富有家庭出身的妇道人家,生于光绪末年———1900年。有生86年来,经历了许多历史性演变,让我感到最有幸的事是:1984年,在我已经步入暮年的84岁时,终于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我感谢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对我的长期教育、培养,使我能跟上历史前进的步伐。在这里,我不得不特别提到我的儿子,正是他,通过长期耐心的启发教育和直接的引导,使我树立起了坚决跟着共产党走的信念,所以应该说:王朴不仅是我的儿子,而且也是我解放道路上的第一个最重要的老师……

王朴是谁?王朴是“红岩”故事里一位党的重要干部,在数百位“红岩”革命烈士名单中闪烁着异常光芒的一名共产党员,有监狱“三条遗言”的响当当的革命烈士。

剥削阶级家庭出身的王朴,虽家境富裕,但他的个人生活却相当简朴,直到上大学,仍然穿着朴素的布制服。他从不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衣着打扮和其他生活享受上。他还有劳动的习惯,王朴有几个弟妹,他除了带领弟妹料理自己的生活外,还经常干家务劳动。他讨厌奢侈和浮华的生活。

1944年,王朴进了复旦大学。在这里,他更加积极地参加进步同学的活动。他组织一批同学在校内创办了壁报《文学窗》。我党在复旦的“据点"核心组通过《文学窗》壁报社的骨干分子主动地与王朴取得联系。后来还推出了以杂文为主的《风马牛》、以散文和短篇小说为主的《榴红》、以诗歌为主的《声音》等进步刊物,为复旦的民主运动增添了新的光和热,也促使更多同学走上进步的道路。之后,党组织又在复旦筹办《中国学生报》,王朴被推选为报社的财经委员会的负责人之一,为这份进步的学生报做了大量工作。

就在《中国学生报》创办不久,采取不抵抗的国民党军队大溃退于湘桂,使得日本侵略者长驱直入,进占贵州独山,当时整个国统区动荡起来。这时,我党针对时局的发展,提出让敌后地下党组织和广大地下工作者下乡的号召。正准备入党的王朴积极响应这个号召,开始筹划下乡的工作。这时,他的打算是回江北老家去办所革命学校。这就是后来由他动员母亲捐献家产创办的莲华中学。

莲华中学不是一所简单的普通学校,而是在我党领导下的特殊学校。它的诞生和发展与当时的政治形势、革命任务有着紧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