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新书推荐丨《黄河变迁史》,系统研究黄河问题的一部巨著
☆著名史学家岑仲勉代表作,被誉为“系统研究黄河问题的一部巨著”。
☆李约瑟、河野通博等备加称誉的大师经典。
☆中华民族治河史,也是一部治国史。
☆现代黄河研究的奠基之作,揭示黄河三千年变迁的真相。
内容简介
《黄河变迁史》是一部探究黄河三千年变迁史的作品,集中体现了岑仲勉先生做学问应该对世事有所补益的经世致用思想。
岑仲勉先生由隋炀帝开凿通济渠的问题切入,上溯到《尚书·禹贡》《史记·河渠书》《水经注》,尝试认清上古黄河的真相。在广泛搜集历朝史志中关于黄河的史料、并参考私家著述的基础上,经过仔细梳理和辨析,基本弄清了历史上关于黄河的许多纠缠不清的问题,比如黄河“重源说”的缘起、经过以及如何被打破,《禹贡》是什么时代写成的,殷商频繁迁都与黄河有什么关系,东周黄河未徙以前的故道,由汉至清两千多年间各朝如何将治理和利用黄河结合起来,元代以前黄河河道变迁,明清为何多河患,等等。岑仲勉先生在书中还对历代治河主张言论、治河技术的发展等治河经验进行评判总结,为治理黄河提供了宝贵意见。本书一经面世即在水利学界和历史学界产生重要影响,被誉为“系统研究黄河问题的一部巨著”。
精彩试读
黄河重源说的缘起
汉以前遗文如《山海经·海内西经》称:“海内昆仑之虚……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又《尔雅 · 释水》:“河出崐仑虚,色白,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黄,百里一小曲,千里一曲一直,河曲。”都曾说及黄河河源,可是与今地的对照还不十分清楚,能够明白地叙述黄河上源出自西域的首先要算张骞对汉武帝的奏记,他说:
于阗之西,则水皆西流注西海,其东水东流注盐泽;盐泽潜行地下,其南则河源出焉,多玉石。河注中国,而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盐泽去长安可五千里。匈奴右方居盐泽以东至陇西长城,南接羌,隔汉道焉。(《史记》一二三《大宛传》)
根据《史记》,张骞当日出使的经历,去时系“出陇西,经匈奴,匈奴得之”,回时系“并南山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 留了一年多,趁匈奴内乱,始逃亡归国。依匈奴当时领域(“居盐泽以东至陇西长城”)的情形来审度。后来,汉朝派赴西域的使人越来越多,所以《史记》同传又说:“而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窴,其山多玉石,采来,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
综合前引《史记》,吾人可取得三种观念:(一)张骞未出使以前,西域那方面早就有塔里木河是黄河上源的传说。(二)我国上古图书也有黄河出自昆仑的记载,武帝所以晓得这些山名叫昆仑。(三)黄河或被认为和黄河有关的流域,上古人只单称作“河”(又如《河图始开图》:“河凡有五,皆始开于昆仑之墟”),后人因为“河北得水为河,塞外得水为海”,始加上“黄”字以示区别。
武帝检查的是哪种图书,我们无从晓得。现世所传的《山海经》,并非同一时代同一个人的作品,像前引的《海内西经》,写成时期最早似不能早过战国。侥幸地我们还保存着一部较古的游记,即《穆天子传》,在卷四里面记着周穆王(元前十世纪)西行的里数:
自宗周瀍水以西北,至于河宗之邦,阳纡之山,三千有四百里。自阳纡西至于西夏氏,二千又五百里。自西夏至于珠余氏及河首,千又五百里。自河首襄山以西南,至于舂山、珠泽、昆仑之丘,七百里。
又《初学记》六引《穆天子传》:
河与江、淮、济三水为四渎,河曰河宗。(疑是后人的附注)
我们首先要知道,从周代到最近以前,地志的记里,大致系以实际旅程为标准,不跟历代的尺度而改变,所以周里、汉里无甚差异。其次,宗周瀍水即后世之浐水,不是成周(或洛阳)的瀍水。根据这两种决定来进行比勘,那末,在宗周(今西安附近)西边七千四百里的“河首”,应相当于塔里木正流之某一点,这一点西南至昆仑丘七百里。换句话说,河出昆仑或黄河重源的传说,最少可追溯到元前十世纪了。